自1987年考入华政就读本科,阙波在华政园一呆就是七年,并以法学硕士毕业生的身份走入了上海市证券交易所。而1999年,则是阙波与母校的第二次重要交集——这一年,他以华政第一届国际法专业博士生的身份再次回到了菁菁校园。
如今的他,已经是上海市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助理,同时兼任上海市竹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但是在接到来自母校的采访邀请时,忙碌的他还是第一时间干脆地答应了下来。
从法律院校走出去做了金融人,一做就是十几载,青春似乎已经溜走不见,但阙波看上去却依然精力充沛,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特别的劲儿。而对于自己前后一共生活了九年的母校,对于自己留存在这美丽校园里的青春岁月,他似乎有太多话要说,想说话的一旦多了,却反而静水流深,只待淡淡叙来,再由人淡淡听,淡淡笑……
那些年,那些事
1987年,恢复高考制度十年整,阙波也通过高考考上大学,进入了华政园,这对于他来说是个意外。而去学校报到的那天,在车站意外见到了接站的学长学姐,随后再见到了那为人所称道的美丽校园,这个美丽的意外就变成了华政给阙波的一个惊喜。
后来的岁月里,阙波在华政园生活得有滋有味。
那时候阙波生活着的华政园还被叫做“华东政法学院”,那时候松江校区还未被画入蓝图,那时候的上海还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那时候的年轻人还未曾被科技捆绑,无奈地迷失在网络的花团锦簇里。
那时候,阙波正青春年少,正热烈美好。
认识他的老校友,会笑着说他的大学生涯“总是楼上楼下地跑”。本科期间的阙波,和现在的许多学子一样,热衷于社团事务。他在校学生会里担任公关部部长,在院学生会里担任学生会主席,还在班里担任班长,回忆起自己那一段为各种事务而忙碌的生活,他至今依然是带着笑淡淡地说:“要好好为大家服务。”——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像玻璃杯里澄澈的白开水,又像一幅几笔勾勒出的速写,让人直接而又深刻地感受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学生的质朴与单纯。
二十岁左右的阙波,和所有年轻小伙子一样热爱篮球、足球,也热爱舞蹈,他至今仍然记得当时在校园里风行的霹雳舞中那股子属于年轻人的劲儿——他甚至“跳舞把另一半跳来了”。谈到这段往事,阙波笑得很爽朗,这也许是华政园给他的一份特殊礼物——人生的佳侣。阙波与他的夫人相识于一场舞会,那时候他是学长,她是学妹;他是爱运动、会跳舞,能读书、擅交谈的翩翩少年,她是文静美好,简单纯真的窈窕淑女;也许就是阳光正好,花香正浓,而他们也正好相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大学校园,谈恋爱是要被保卫处抓的,但是少年少女悄悄进行的“地下情”却在华政园的每一处阳光里美好着。他们一起泡图书馆、一起散步交谈,他们在同学们善意的起哄声中笑着,一直笑到了青春渐远的今天。
再说起大学期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时,阙波也笑着说就是“在华政找到了老婆”,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一段小插曲,让他对母校更有了一份格外亲切的感情。这份感情无关乎学术、无关乎理想,仅仅关乎那些年的老师们、同学们。
虽然如今已经时隔十多年,可是那些年的同学之情却依然让阙波念念不忘。他说自己的本科四年“学得认真,玩得开心”,他会和朋友一起去图书馆抢位子、一起去排队买河东食堂的包子,晚上也会有寝室里的必备节目“卧谈会”。那时候的大学条件还比较艰苦,学生们常常会自己勤工俭学来改善生活,阙波曾经在食堂承包过一个沙龙,与同窗们喝咖啡、聊天、看书,倒颇有些今天的文艺青年们的范儿。
本科四年是一个节点,那之前阙波还是个懵懵懂懂未见多少世面的高中生,那之后阙波身上有了“华政人”的气质,对社会以及自己的人生都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那些年的那些事,似乎已经随着苏州河上的一阵清风渐渐远去,但属于华政园的故事却不会轻易消逝,它们都留在了母校历史的年轮里,一圈接着一圈,以后也还要继续写下去,写后来的故事……
念母校,师生情
那是个一切都正待蓬勃的年代,苏州河还是条又黑又臭的小河沟,不大的公交车上总是挤满了人,要去往新开发的浦东还需要坐渡船,但敏感的他却感觉到“号角吹响了”,看似平静的上海滩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浪潮。他不甘心就这样回到苏州老家去当一名律师,他想要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上海这片热土之上。
1991年,对金融颇感兴趣的阙波考上了华政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继续留在了母校攻读硕士学位,实现了他“还想再读点书”的愿望。这时候,他认识了自己的导师曹建明教授,并从此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多新鲜的知识和信息,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加广泛和深入,因此这一批思想活跃的年轻知识分子们都热衷于阅读、乐于接受一切新鲜的事物,阙波也不例外。在攻读研究生的三年期间,他变得比本科时候更刻苦、更认真,花了许多的时间去读书。而导师曹建明教授对他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再加上同窗们都在刻苦地读书,使他更加意识到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时光。再回忆起当年时,他也感慨相较于研究生的三年,自己本科阶段读书太少,作为学生还是应该多读书,要大量地读、广泛地读,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内在。
还记得南浦大桥刚刚开始建设的时候,辅导员沈老师带着学生们去参观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那一次的参观给阙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发展中的上海就那样清晰地展现在他眼前,他开始意识到“时不我待”,发展中的上海需要一大批肯干并且能干的年轻人,而他就一定要做那样的年轻人。
那个年代的大学校园,还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外部因素掺杂进去,老师们只需要简简单单的教书育人,学生们也只需要认认真真地读书学习。那时候的高校也还没有开始扩招,学生们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格外密切。那一代人的师生情与同学情,似乎都显得格外深厚、绵长。
当时的导师曹建明教授虽然对阙波要求严格,但私下却很关心学生。1992年,阙波在金融证券和对外贸易两个研究方向之间摇摆不定,曹老师为他认真分析了社会发展形势和他的自身情况,建议他研究对外贸易。在导师的帮助下,年轻的他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开始一股脑儿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曹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阙波对导师的感恩溢于言表。
到了博士生阶段,他的导师依然是曹建明教授,于是他作为曹老师的硕博开山弟子,前前后后跟着老师学习了五年,而这五年的学习也为他后来的工作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到打下基础,阙波还很感谢自己的国际法老师施觉怀教授,时隔多年,他依然记得“老师们都很不错”,依然念念不忘母校和老师们的恩情。
他还记得郑老师搬家时,班上的同学都跑去帮忙,忙得热火朝天的样子;还记得外教老师的课上,朗诵经典名著《简爱》的热情;也还记得学校鼎鼎有名的韬奋楼、红砖裹身的40号楼……
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时光都过得很快,好像一眨眼阙波就成了今日的这般模样,而那些属于母校的记忆、属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点点滴滴,虽然已成微微泛黄的旧照片,却又像华政园里随处可见的一株法国梧桐,就那么天长日久地站立在那儿,偶尔随风轻摆枝桠,却永远波澜不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毕业之后,阙波也常常回母校,也许是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做一场讲座,也许只是回来看看。
2011年,毕业二十周年的校友聚会让阙波再次回到了母校。现在的华政已经有了两个校区,远在松江的新校区里住着年轻的本科生们,他们也如当年的阙波一样,正青春年少、正热烈美好。阙波有感于母校的变化,也好奇着现在的本科生们是否还像当年的他们一样。
也许今天的生活终究是和过去有太多的不一样了,但是母校赋予每个“华政人”的精神却是始终如一的。阙波说“华政到底培养了我什么,有时候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其实这种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的培养,恰恰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渐渐融入骨血的“华政精神”。
作为一所法律院校的学生,“华政人”始终在践行着“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而阙波作为80、90年代的老校友,更是将“华政精神”带入了自己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他说上海是一个讲究“务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做什么事情都要“落到实处”,所以年轻人们应该多去跟社会实践部门接触,从实践中去培养自己的全球化视野——而他自己也正是这么做的。
1993年,阙波开始进入上海市证券交易所实习,那时候的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在交易所的七个交易大厅都做过事情,很快就融入了其中。直到1994年,研究生毕业的他终于正式进入交易所工作,而那时恰逢奔驰公司上市,国内市场上普遍缺乏国际法方面的专业人才。作为科班出身的他,几乎在交易所的每个岗位都待过,迅速地熟悉了这块他即将要工作十数年的地方。
“笃行”这一步,阙波一直在做,并且做得风生水起。
《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法律人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更要有崇高的品德。进入金融界已经有些年头了,阙波依然秉持着一个法律人应有的严谨和品德,他关注社会,关心大局,曾经还获得过“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的提名。
阙波说,“大学生要多想一想”,尤其是像华政这样的政法院校的大学生,对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司法改革都应该多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对社会和司法领域都要关注,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对于阙波自己来说,无论是在他正青春年少的时候,还是在如今已经事业有成的时候,他都没有忘记过自己作为一名“华政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没有忘记过母校赋予他的“华政精神”,他关注社会,融入社会,承担起一代人的社会责任。
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他始终清醒、理智,但又热情、真挚。
2007年,阙波开始进入基础建设领域,搞起了建筑。对于在金融行业从业多年的他来说,这几乎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而且做“基建”的工作比他之前做业务工作的时候更累,所要担负的责任也更重大,但他从来不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华政人’综合素质都不错”。
工作了这么多年,阙波对自己“华政人”的身份感触颇深。他说经济工作和法律是分不开的,经济领域的许多纠纷需要靠法律知识去解决,而且学过法律的人大多数能讲会写、还有很好的团队精神,特别是通过学习法律所培养出来的大局观,对于他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言谈间,已经不再如当年那般青春却沉稳成熟的阙波依然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他好像还是当年那个满腔热血的活泼少年,他身上的那股子劲儿也依旧蓬勃——也许这就是“华政人”,这就是“在明明德”的精神。
2012年,正值母校60周年诞辰,华政园里有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茁壮,而阙波说一定要再回学校看一看。他知道,他将看到的,是一个依然美好如昨,却又大不一样的新的华政园。
(华通社记者 全丽雯)
|